半夜易醒的人,揉揉手上這個部位(失眠)
現實生活中,有太多的人因為方方面面的原因而失眠、睡不好,今天我們來給大家介紹兩個簡單有效的方法!
1.揉"大魚際"
有一位朋友,患早醒的毛病好多年了,凌晨3、4點就醒來,很多地方的專家都看過,治失眠的藥也吃了不少,可效果就是不明顯。得知揉"大魚際"有效之後,他就自己試著堅持揉大魚際,還真將早醒的毛病給治好了。
揉"大魚際"時,要揉到不酸不痛為止才能一治就好。另外,每天要堅持按揉大魚際,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,再好的醫術,不認真對待就難以產生好的療效。
怎麼解釋這個原理呢?
大魚際穴位其實是一個節點。每個人的身體上多多少少都有那麼點小毛病,就跟蒼蠅似的,滿屋子飛來飛去,很煩,但也不會過於乾擾您的生活。
打這個蒼蠅時,用槍可能根本沒什麼效果。對付蒼蠅,就得有一蒼蠅拍,利其器才可以擊中要害。
大魚際就是這個"蒼蠅拍",它是專治早醒的節點,專門打“早醒”這只“蒼蠅”。
中醫認為,早醒一般是肺火旺導致的。您如果經常在凌晨三點左右醒來,那肯定是心肺上火了。而心肺這兩條經絡都經過大魚際那兒,所以心肺之火它都能祛除。
人的手掌正面拇指根部,下至掌跟,伸開手掌時明顯突起的部位,醫學上稱其為大魚際。大魚際肌肉豐富,伸開手掌時明顯突起,佔手掌很大面積。大魚際與呼吸器官關係密切。
每日搓搓大魚際穴位,對防治感冒大有益處,而且對咽痛、打噴嚏、流清涕、鼻塞、咳嗽等症狀,也一治即消。
方法很簡單:對搓兩手大魚際,直到搓熱為止。
一隻手固定,轉另一隻手的大魚際,像搓花生米皮一樣,兩手上下交替。
兩個大魚際向相反方向對搓,大約搓2~3分鐘,整個手掌便會發熱。這樣做可促進血液循環,強化身體新陳代謝,所以能增強體質,防治感冒、咽痛,治療胃病等。
2.動動腳尖
另外,睡眠就是一個陰昇陽降、心腎相交的過程。睡前思緒多,陽氣都集中在頭部,陰不昇陽不降自然無法入眠。把注意力集中到腳尖,跟著以下動圖練習一下這個動作吧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睡前,仰臥平躺,兩腿伸直,腳後跟緊貼床幫,雙腳腳尖盡量往上勾,使腳掌和小腿呈90度。
雙臂伸直,手掌朝下,靜止10分鐘,便會感到困倦。若還無睡意,五分鐘後再做一次,一般做兩次都能入睡。
動作的關鍵在於注意力要集中到腳尖,這樣氣血也會被引導下行,不僅能助眠,還能幫助調理手腳涼的問題呢
文章來源:崆峒養生匯
1.揉"大魚際"
有一位朋友,患早醒的毛病好多年了,凌晨3、4點就醒來,很多地方的專家都看過,治失眠的藥也吃了不少,可效果就是不明顯。得知揉"大魚際"有效之後,他就自己試著堅持揉大魚際,還真將早醒的毛病給治好了。
揉"大魚際"時,要揉到不酸不痛為止才能一治就好。另外,每天要堅持按揉大魚際,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,再好的醫術,不認真對待就難以產生好的療效。
怎麼解釋這個原理呢?
大魚際穴位其實是一個節點。每個人的身體上多多少少都有那麼點小毛病,就跟蒼蠅似的,滿屋子飛來飛去,很煩,但也不會過於乾擾您的生活。
打這個蒼蠅時,用槍可能根本沒什麼效果。對付蒼蠅,就得有一蒼蠅拍,利其器才可以擊中要害。
大魚際就是這個"蒼蠅拍",它是專治早醒的節點,專門打“早醒”這只“蒼蠅”。
中醫認為,早醒一般是肺火旺導致的。您如果經常在凌晨三點左右醒來,那肯定是心肺上火了。而心肺這兩條經絡都經過大魚際那兒,所以心肺之火它都能祛除。
人的手掌正面拇指根部,下至掌跟,伸開手掌時明顯突起的部位,醫學上稱其為大魚際。大魚際肌肉豐富,伸開手掌時明顯突起,佔手掌很大面積。大魚際與呼吸器官關係密切。
每日搓搓大魚際穴位,對防治感冒大有益處,而且對咽痛、打噴嚏、流清涕、鼻塞、咳嗽等症狀,也一治即消。
方法很簡單:對搓兩手大魚際,直到搓熱為止。
一隻手固定,轉另一隻手的大魚際,像搓花生米皮一樣,兩手上下交替。
兩個大魚際向相反方向對搓,大約搓2~3分鐘,整個手掌便會發熱。這樣做可促進血液循環,強化身體新陳代謝,所以能增強體質,防治感冒、咽痛,治療胃病等。
2.動動腳尖
另外,睡眠就是一個陰昇陽降、心腎相交的過程。睡前思緒多,陽氣都集中在頭部,陰不昇陽不降自然無法入眠。把注意力集中到腳尖,跟著以下動圖練習一下這個動作吧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睡前,仰臥平躺,兩腿伸直,腳後跟緊貼床幫,雙腳腳尖盡量往上勾,使腳掌和小腿呈90度。
雙臂伸直,手掌朝下,靜止10分鐘,便會感到困倦。若還無睡意,五分鐘後再做一次,一般做兩次都能入睡。
動作的關鍵在於注意力要集中到腳尖,這樣氣血也會被引導下行,不僅能助眠,還能幫助調理手腳涼的問題呢
文章來源:崆峒養生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