濕氣真的存在嗎?我們要怎麼對待它?(濕寒、濕熱)
濕氣是一種中醫理論概念
《素問·天元紀大論》中曾提到
“太陰之上,濕氣主之”
根據致病特點
濕氣有“內濕”“外濕”之分
外濕多數因氣候潮濕
涉水淋雨
久居濕處所致
內濕多由飲食不當引起
酗酒和喜吃煎炸、生冷食物等行為
會導致水濕凝聚而成內濕
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存在濕氣
事實上
外濕和內濕表現出來的症狀相似
多為頭重身困,四肢發酸
精神疲憊,大便粘滯
無論外濕還是內濕引起的濕邪入體後
都會根據不同體質轉化為不同濕氣
寒性體質往往轉化為濕寒
熱性體質往往變為濕熱
具體表現如下
濕氣的嚴重程度也會
因人、因地、因時而異
一般情況下
形體肥胖的人濕氣可能比瘦人要重
南方人的濕氣可能比北方人要重
夏天的濕氣可能比冬天重
這些行為可能導致體內濕氣加重
口味過重
腸胃功能好壞關係到營養及水分代謝,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、均衡飲食。油膩、過鹹、太甜等肥甘厚味食物不易消化,容易造成腸胃悶脹。
睡眠不足
從中醫角度來說,睡不夠就是脾虛的症狀,睡好覺也能讓我們的身體更輕盈。建議每天晚上11點前就睡覺,每天增加一些運動會讓你的睡眠質量更高。
常吃生冷
中醫認為,生冷食物、冰激凌或涼性蔬果,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,給外邪創造入侵機會。因此不易過量食用,烹調時最好加入蔥、薑來減弱蔬菜的寒涼性質。
飲酒過量
這是加重“濕毒”的關鍵因素,從中醫上來講,酒助濕邪,因此盡量不要碰酒水,更不能藉酒澆愁。
久坐不動
久坐會使人的腦供血不足,導致腦供氧和營養物質減少,加重乏力、失眠、記憶力下降等,還會引發全身肌肉酸痛、脖子僵硬和頭疼、頭暈。
運動不足
運動少的人常會出現身體沉重、四肢無力等濕氣大的表現。越是不愛運動,體內淤積的濕氣就越多,久而久之,身體還可能出現疾病。適當運動,如跑步、健走、游泳等,可促進身體器官協調運作,加速“排濕”。
如何祛除體內的濕氣
網上有很多祛濕茶、藥物敷貼
泡腳方等等小貼士
這些方法能祛除濕氣嗎?
不一定!
祛濕也要辨狀
根據患者的症狀、體質、狀態
來選擇方法
濕寒可以用芳香化濕法
濕熱則用清熱祛濕和利水滲濕法
芳香化濕法
常用藥物:蒼朮、藿香、佩蘭、砂仁、砂仁殼、荳蔻、菖蒲等
藥名:蒼朮
性味:味辛、苦,性溫
功效:燥濕健脾,祛風散寒,明目
用法:可做湯、藥茶
藥名:藿香
性味:味辛,性溫
功效:化濕醒脾,辟穢和中
用法:可做湯、煮粥、做藥茶
藥名:佩蘭
性味:性平,味辛
功效:利濕,健胃,清暑熱
用法:可做湯、煮粥、做藥茶
以上藥物均為辛香溫燥藥品
也可以將藥物研磨製作成香囊佩戴
注意:孕婦慎用,皮膚過敏者禁用
清熱祛濕和利水滲濕法
常用藥物:薏苡仁、赤小豆、綠豆等
藥名:薏苡仁
性味:味甘、淡,性涼
功效:利水滲濕,健脾止瀉、除痺、排膿、解毒散結
用法:可做湯、煮粥、做藥茶
藥名:赤小豆
性味:味甘、酸,性平
功效:利水消腫,解毒排膿
用法:可做湯、煮粥、做藥茶
藥名:綠豆
性味:味甘,性涼
功效:清熱解毒,消暑,利水
用法:可做湯、煮粥、做藥茶
現在
氣溫轉暖、濕度增大
中醫認為
“風為陽邪,其性開洩”
春風容易導致風寒入侵
在“風”和“濕” 共同作用下
容易引發感冒、風濕、肩周炎等病痛
所以要提醒大家
清明放假期間
一定要注意防止濕寒侵邪哦~
艾灸祛濕當以健脾為主:
取穴:腎俞穴20分鐘,中脘穴30分鐘,關元穴15分鐘,足三里、陰陵泉、承山穴每次每穴左右各20分鐘。
艾灸1-2天休一天。
文章來源:崆峒養生匯
《素問·天元紀大論》中曾提到
“太陰之上,濕氣主之”
根據致病特點
濕氣有“內濕”“外濕”之分
外濕多數因氣候潮濕
涉水淋雨
久居濕處所致
內濕多由飲食不當引起
酗酒和喜吃煎炸、生冷食物等行為
會導致水濕凝聚而成內濕
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存在濕氣
事實上
外濕和內濕表現出來的症狀相似
多為頭重身困,四肢發酸
精神疲憊,大便粘滯
無論外濕還是內濕引起的濕邪入體後
都會根據不同體質轉化為不同濕氣
寒性體質往往轉化為濕寒
熱性體質往往變為濕熱
具體表現如下
濕氣的嚴重程度也會
因人、因地、因時而異
一般情況下
形體肥胖的人濕氣可能比瘦人要重
南方人的濕氣可能比北方人要重
夏天的濕氣可能比冬天重
這些行為可能導致體內濕氣加重
口味過重
腸胃功能好壞關係到營養及水分代謝,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、均衡飲食。油膩、過鹹、太甜等肥甘厚味食物不易消化,容易造成腸胃悶脹。
睡眠不足
從中醫角度來說,睡不夠就是脾虛的症狀,睡好覺也能讓我們的身體更輕盈。建議每天晚上11點前就睡覺,每天增加一些運動會讓你的睡眠質量更高。
常吃生冷
中醫認為,生冷食物、冰激凌或涼性蔬果,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,給外邪創造入侵機會。因此不易過量食用,烹調時最好加入蔥、薑來減弱蔬菜的寒涼性質。
飲酒過量
這是加重“濕毒”的關鍵因素,從中醫上來講,酒助濕邪,因此盡量不要碰酒水,更不能藉酒澆愁。
久坐不動
久坐會使人的腦供血不足,導致腦供氧和營養物質減少,加重乏力、失眠、記憶力下降等,還會引發全身肌肉酸痛、脖子僵硬和頭疼、頭暈。
運動不足
運動少的人常會出現身體沉重、四肢無力等濕氣大的表現。越是不愛運動,體內淤積的濕氣就越多,久而久之,身體還可能出現疾病。適當運動,如跑步、健走、游泳等,可促進身體器官協調運作,加速“排濕”。
如何祛除體內的濕氣
網上有很多祛濕茶、藥物敷貼
泡腳方等等小貼士
這些方法能祛除濕氣嗎?
不一定!
祛濕也要辨狀
根據患者的症狀、體質、狀態
來選擇方法
濕寒可以用芳香化濕法
濕熱則用清熱祛濕和利水滲濕法
芳香化濕法
常用藥物:蒼朮、藿香、佩蘭、砂仁、砂仁殼、荳蔻、菖蒲等
藥名:蒼朮
性味:味辛、苦,性溫
功效:燥濕健脾,祛風散寒,明目
用法:可做湯、藥茶
藥名:藿香
性味:味辛,性溫
功效:化濕醒脾,辟穢和中
用法:可做湯、煮粥、做藥茶
藥名:佩蘭
性味:性平,味辛
功效:利濕,健胃,清暑熱
用法:可做湯、煮粥、做藥茶
以上藥物均為辛香溫燥藥品
也可以將藥物研磨製作成香囊佩戴
注意:孕婦慎用,皮膚過敏者禁用
清熱祛濕和利水滲濕法
常用藥物:薏苡仁、赤小豆、綠豆等
藥名:薏苡仁
性味:味甘、淡,性涼
功效:利水滲濕,健脾止瀉、除痺、排膿、解毒散結
用法:可做湯、煮粥、做藥茶
藥名:赤小豆
性味:味甘、酸,性平
功效:利水消腫,解毒排膿
用法:可做湯、煮粥、做藥茶
藥名:綠豆
性味:味甘,性涼
功效:清熱解毒,消暑,利水
用法:可做湯、煮粥、做藥茶
現在
氣溫轉暖、濕度增大
中醫認為
“風為陽邪,其性開洩”
春風容易導致風寒入侵
在“風”和“濕” 共同作用下
容易引發感冒、風濕、肩周炎等病痛
所以要提醒大家
清明放假期間
一定要注意防止濕寒侵邪哦~
艾灸祛濕當以健脾為主:
取穴:腎俞穴20分鐘,中脘穴30分鐘,關元穴15分鐘,足三里、陰陵泉、承山穴每次每穴左右各20分鐘。
艾灸1-2天休一天。
文章來源:崆峒養生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