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eader Ads

「每天認識一味中藥」艾葉——理氣補血,暖宮調經

艾葉

【別名】蘄艾、祁艾、灸草、五月艾等。

【性味歸經】味辛、苦,性溫,有小毒。歸肝、脾、腎經。



【現代研究】艾葉主要含有揮髮油、倍半萜、環木菠烷型三萜及黃酮類化合物等。藥理研究表明,艾葉對子宮平滑肌有興奮作用,能明顯縮短出血和凝血時間,還具有抑菌、平喘、鎮咳、祛痰等作用。

【選購保存】艾葉的選購以葉厚、色青、背面灰白色、絨毛多、質柔軟、香氣濃郁者為佳。貯存於乾燥容器內,置陰涼乾燥處,防潮、防蛀。





【效用特點】

艾葉能暖氣血、溫經脈,是溫經止血的要藥, 適用於虛寒性出血病症, 尤其是婦科的出血性疾病,如崩漏、月經過多等。“崩漏”指的是婦女在非月經期,陰道的不規則出血, “崩”是指陰道突然大量出血, “漏”是指出血日久,持續不斷。

人體除了十二正經,還有奇經八脈,其中衝任兩脈與女性的生理關係更為密切, 衝任不固, 不能固攝血液會導致出血、月經過多等,另外,虛寒也可以導致類似的症狀, 單用艾葉, 或與阿膠、芍藥、乾地黃等同用,可治療虛寒或衝任不固所致的崩漏下血。

艾葉不僅能溫經通脈、散寒止痛,還善於調經,是治婦科虛寒型月經不調或痛經的要藥,常用於下焦虛寒所致的月經不調、經行腹痛、不孕及帶下清稀等病症,可用單味艾葉煎服,或以之炒熱熨敷臍腹,或用艾條、艾柱於腹部穴位進行熏炙。

艾葉還是婦科安胎的要藥, 艾葉用酒煎服,或與阿膠、桑寄生等藥物同用,可用於妊娠胎動不安、先11l1流產等的治療。此外,將艾葉製成艾條、艾炷等,用以熏灸體表穴位, 能溫煦氣血,透達經絡, 為溫灸的主要原料。

艾葉的常規用法是加水煎煮, 用量是3~10克,外用適量,溫經止血最好炒炭用,艾葉不適合陰虛內熱者使用,也就是有潮熱盜汗症狀的人群不建議使用。



【治病驗方】

艾葉諸藥丸:艾葉(炭)、當歸各120克,香附(醋製) 240克,吳茱萸(制)、白芍(酒炒)、炙黃芪、川芎各80克,肉桂20克,地黃40克,續斷60克,以上十味,粉碎成細末,過篩,混勻, 每100克粉末加煉蜜110~130克製成小蜜丸或大蜜丸, 口服,每次9克,糖尿病患者慎用。治血虛氣滯,下位虛寒所致的月經不調、痛經。

艾附暖宮丸:香附12克,艾葉、吳茱萸川芎、白芍、黃芪、、生地黃、川椒各6克,續斷、肉桂各5克。米醋糊丸,如梧桐子大小,每次服6 克,暖宮溫經, 養血活血,治療子宮虛寒所致面色萎黃、四肢疼痛、借怠乏力、月經不調、腹痛、不孕等。

【備用成藥】

艾附暖宮丸:理氣補血,暖宮調經,用於子宮虛寒, 月經不調,經來腹痛,腰酸帶下。

婦康寧片(口服液) :調經養血,理氣止痛,用於氣血兩虧,經期腹痛。

潔爾陰泡騰片(洗液): 清熱燥溫,殺蟲止注,用於婦女濕熱帶下,症見陰部瘙癢紅腫,帶下量多、色黃或如豆渣狀, 口苦口乾,尿黃便結;黴面性、滴蟲性及細麵性陰道炎見上述證候者。



【經典藥膳】

艾葉大米紅糖粥:幹艾葉15克(鮮品30克) ,大米50克,紅糖適量,艾葉煎取濃汁去渣, 與大米、紅糖加水煮成稠粥,月經停止後3天服用, 月經來前3天停用,每日2次,早、晚溫熱服, 溫經止血,散寒止痛,用於婦女虛寒型痛經、月經不調、小腹冷痛等。

艾葉阿膠湯:艾葉15克、阿膠20克,艾葉入鍋加清水,大火煮沸後改小火熬1~2小時,加入搗碎的阿膠粒,邊煮邊攪勻至阿膠融化後服用,溫經祛寒,養血止血,用於虛寒型月經過多、崩漏, 表現為月經量多、色淡紅、質稀薄,或夾清稀白帶、腰酸腹痛、得溫痛減、下腹空墜感、畏寒、四肢發冷、喜熱飲、口乾不渇等,脾胃虛弱者不宜多食。

艾葉煮雞蛋:雞蛋1個、艾葉200克, 雞蛋與艾葉同放入砂鍋內,加清水500毫升,煮至雞蛋熟,食蛋,飲10毫升湯汁。養血安胎,溫經止血, 用於先兆流產的輔助治療。

膠艾燉羊肉:新鮮羊肉塊250克,阿膠、艾葉各12克,生薑4片,上料同入燉盅,加適量沸水,燉盅加蓋,隔水小火燉3小時,調味服食,養血補肝, 固崩止血,用於虛寒型無排卵型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,表現為倦怠乏力,腰膝酸軟, 月經不調,經行量多,色淡紅,淋瀝不止,頭暈心悸,面色無華。

艾葉鵪鶉湯:菟絲子15克、艾葉30克、川芎10克、鵪鶉2只、 鹽適量。先將鵪鶉宰殺,去毛和內臟,洗淨將菟絲子、艾葉、川芎放入砂鍋中,加入3碗清水煎至1碗,用紗布濾渣取汁,將藥汁和鵪鶉用碗裝好,隔水燉2小時,加鹽調味即可,艾葉散寒止痛、溫經止血,用於小腹冷痛、經寒不調、宮冷不孕、崩漏經多、 妊娠下血,外治皮膚瘙癢,菟絲子滋補肝腎、固精縮尿、安胎、明目、止洩,用於腎虛胎漏、胎動不安、脾腎虛瀉, 外治白癜風。

文章來源:KGH健康私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