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eader Ads

經絡|蹺二郎腿有了個正當的理由,足背按摩呀~

本期導讀

蹺二郎腿的時候是不是很多?這個時候手也不要閒著,掐一掐足背的穴位,痛得你精神抖擻,又可以養生,何樂而不為呢?今天我們先來掐胃經的。

胃經可真是一條大經,從頭走足,一共有45個穴位,日常疏理足陽明胃經的三個易堵塞穴位就是基本功課了。




謹記兩句話「經脈所過,主治所及」、「腧穴所在,主治所在」。因而,胃經出現問題,一般會出現這些情況:

胃腸病,如胃痛、胃脹、腹瀉、便秘等

頭面五官病,頭痛、近視、牙痛、流鼻血等

神誌病如失眠、癲狂等

皮膚病

熱證

……




厲兌-井穴


厲兌這個穴位的具體位置,爭議頗多,有說第二個腳趾頭內側、第二個腳趾頭外側、第三個腳趾頭內側、第三個腳趾頭外側。中醫學教材選用的是第二個腳趾頭外側指甲根旁約0.1寸,如上圖。

厲兌穴最早見於《靈樞·本輸》,為足陽明胃經的井穴,五行屬金,有著井穴的特性:

用於急救
主治心下滿及陽虛證
主治熱病及血證
主治中風偏枯
主治臟腑病及神誌疾患
主治瘧疾
厲兌穴的主要作用是治療流鼻血、上牙痛、咽喉腫痛等實熱性五官病證,發燒等熱證,多夢、癲狂等神誌病。

「厲」,《說文》:「厲,旱石也」,桂注:「礬細於厲,昏可磨刀刃」。

「兌」通「銳」。「兌」亦為八卦之一,位在正西。

《針灸甲乙經》卷三說:「胃出厲兌,厲兌者,金也。」此穴為足陽明,陽明為闔,根於本穴取之有助陽明司闔之力,故喻之井金必厲而後兌,因名厲兌。

內庭-滎穴


這圖~

內庭穴,位於第二、三腳趾趾間縫的中點,是足陽明胃經的滎穴,五行屬水,因而有著滎穴的特長:

滎主身熱,又因為五行屬水,所以可以治療很多熱證。

《黃帝內經》又說「病變於色者,取之滎」,一些病變在顏色上的疾病,也可以用滎穴。例如心主紅色,脾主黃色,腎主黑色,當臉蛋黑色比較重的時候,一般提示是腎臟不對勁,可以找滎穴來治療調理。

內庭穴的功效跟厲兌穴差不多,還可以治療吐酸、腹瀉、痢疾、便秘等胃腸病,足背腫痛、蹠趾關節痛等。

本穴最早見於《靈樞·本輸》,為足陽明胃的「滎穴」。《甲乙經》卷三謂:「在足大指、次指外間陷者中」。

「內」,《說文》:「內,入也。從口自外而入也」。有入、中之義,與外相對。

「庭」,《說文》:「庭,宮中也」。《通訓定聲》:今俗謂之廳。《禮記·檀弓》:「孔子哭子路於中庭」。


陷谷-輸穴


陷谷穴,第二三蹠趾關節後凹陷處。按照上圖,在厲兌穴之後往上摸,摸到兩根骨頭靠近的地方後面,就是陷谷穴,離厲兌穴的距離因人而異,有些人的腳瘦長,會長一點,有些人的腳短胖,距離可能就短一點,所以摸骨來找比較合適。

把五輸穴比喻為水流發展的經過和階段,到了輸穴開始,水流開始多了,對於一些水液輸布失常的病證,因勢利導,剛好可以起到很好的疏導作用。陷谷穴正可以治療面腫、水腫、足背腫痛等問題,還可以治療腸鳴腹痛。

本穴最早見於《靈樞·本輸》,為足陽明胃經的「輸穴」,五行屬木。《甲乙經》卷三謂:「在足大指、次指外間。本節後陷者中,去內庭二寸」。

陷谷,顧名思義,「陷」,有阱陷的意思。「谷」,指兩山間流水之道路。這個穴位在足背的第二三蹠骨結合處的凹陷中,其處凹陷,其形似谷,故名陷谷。

衝陽-原穴


衝陽穴,這個穴位可能不太好下手,它位於足背最高處,足背動脈搏動的地方,常常聽到的「趺陽脈」正是此處。大家可以好好感受下腳背脈搏的跳動,下針操作時一般要避開動脈。

既然是重要的動脈搏動處,衝陽的作用也比較特別,可以治療口眼歪斜、足痿無力,還可以治療胃痛、癲狂病。

本穴最早見於《靈樞·本輸》,為足陽明胃經的「原穴」。《甲乙經》卷三謂:「在足趺上五寸。骨間動脈上,去陷谷三寸」。找穴位的方法跟陷谷比較類似,摸著骨頭來,不然按照古書說的,不一定找得到。

「衝」,有衝要之義。

「陽」與陰相對,凸出外露皆可為陽。《穀梁傳·僖公二十八年》:「水北為陰,山南為陽」。

這個穴位在足背最高處,還是動脈搏動處,以其位高而居脈之衝要處,故名衝陽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說:「衝陽絕,死不治」,就表明了衝陽不同尋常的意義。

▍特此說明一下,古籍的斷句,確實要有很紮實的古漢語基礎、博學多才,即使是廣為流傳的斷句版本也可能有錯誤,因而大家在閱讀醫學古籍的時候,不妨自己多加思考,認真地理解下古人原先想表達的意思,斷句應該怎麼斷才比較合理,對於提高自己的中醫水平會有很大的幫助。


解溪-經穴


如上圖所見,解溪穴在腳背最高處之後的兩條筋之間,足腕關節橫紋中央,這個穴位非常好找,翹起腳趾,在最明顯的兩筋之間。

本穴最早見於《靈樞·本輸》,是足陽明胃經的經穴,五行屬火。《甲乙經》卷三謂:「在衝陽後一寸五分,腕上陷者中」。這個就看自己的領悟啦。

解溪穴有什麼作用呢?

對於一些下肢痿痺、踝關節痛等疾病,有特別顯著的作用。另外還可治療頭痛、眩暈、癲狂等腦部病證,腹脹、便秘也是可以找解溪幫忙的。

「解」,有判解、離散之義。《莊子·養生主》:「庖丁解牛」。《漢書·陳徐傳》:「恐天下解也」。

「溪」同谿,為山間的水流。《漢書·司馬相如傳》:「振溪通谷,寰戶溝瀆」。

此穴在足腕關節橫紋中央,兩筋(⻊母伸肌健與趾長伸肌健)之間,正是關節分解處的凹陷中,形似溪,故名解溪。

足三里-合穴


足三里的定位,相信大家已經很熟悉了,其實找這種在關節附近的穴位,最好的方法是摸骨頭來找,有些人的肌肉發達,有些人的肌肉瘦弱,所以摸那兩根長骨來確定最合適了。

足三里的作用自不必多說了,基本上用來調理脾胃、補中益氣、溫中昇陽、通經活絡、疏風化濕、扶正祛邪等等。按揉、針灸等都可以,如果是直接灸(瘢痕灸),效果更好。

本穴原名「下陵」、「三里」,最早見於《靈樞·本輸》,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,五行屬土。《甲乙經》卷三謂:「在膝下三寸,⻊行外廉。」

「足」,指人及動物行走的器官,俗稱為腳。

「三」,數名。

「裡」有「居」的意思。

楊上善謂:「人膝如陵,陵下三寸。一寸為一里。」這個穴位在膝下三寸,因名三里,此穴在下肢,為有別於手三里穴,所以冠以「足」字,名足三里。

足三里還是胃的下合穴(六腑各有一個下合穴,後續再講),為「回陽九針穴」之一,人體「四大要穴之一」。因此無論在臨床還是家庭保健,應用都非常廣泛。

最後,分享一首詩幫助大家記憶:

《腧穴即景詩·夜色》

李梴

商陽茅屋二三間,合谷陽溪第幾灣。

九曲池邊雲影談,港天星斗浴波瀾。

文章來源:答摩健康